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炎症
中医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认识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9/17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实热证:多因外感热邪(如经期淋雨、外感风热)、饮食辛辣(如长期食用辣椒、烈酒)、情志郁结化火(如长期焦虑、愤怒),导致热邪侵入血分,扰动冲任,迫使经血妄行,引发崩漏。
- 虚热证:多因长期熬夜、久病耗阴、产后失血,导致阴虚内热,虚火灼伤冲任,使经血失约而漏下。
- 成因:多因经期受寒(如吃生冷食物、冒雨涉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致血行受阻)、产后恶露未尽,导致瘀血内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反而溢出脉外,引发崩漏。
- 成因:多因长期劳累(如过度体力劳动、熬夜)、饮食不节(如过度节食、脾胃虚弱)、产后体虚,导致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冲任脉因气虚失固,引发经血淋漓不尽。
- 肾气虚:多因先天不足(如青春期发育迟缓)、房劳过度、久病伤肾,导致肾气虚弱,封藏失职,冲任不固,经血妄行。
- 肾阳虚: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长期受寒,导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与冲任,使经血失于温固,引发崩漏。
- 肾阴虚:与虚热证类似,但更侧重肾精亏虚,多因长期熬夜、久病耗阴,导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灼伤冲任。
- 中药止血:
- 实热证:选用清热凉血止血药,如 “清热固经汤”(黄芩、栀子、生地、地骨皮、藕节、阿胶),清热泻火的同时止血,避免热邪进一步伤血;
- 血瘀证:选用活血化瘀止血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 “逐瘀止血汤”(生地、大黄、赤芍、丹皮、当归、蒲黄),活血的同时防止出血,避免单纯止血导致瘀血内留;
- 气虚证 / 肾阳虚证:选用益气固冲止血药,如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通过补气温肾,增强冲任固摄能力,达到止血目的;
- 紧急情况:可加用单味止血药,如三七粉(3g / 次,冲服)、云南白药(按说明书服用),快速止血,但需配合辨证方药,避免单纯止血掩盖病机。
- 针灸止血:紧急时可针刺 “关元、气海、三阴交、隐白” 等穴位,其中 “隐白穴”(足太阴脾经井穴)是中医治疗崩漏的特效穴,可艾灸或强刺激,通过健脾统血、固摄冲任达到止血效果,每次留针 20-30 分钟,每日 1-2 次。
- 实热证 / 虚热证:以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为主,实热证可改用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调理,虚热证选用 “两地汤”(生地、玄参、白芍、麦冬、阿胶、地骨皮)滋阴清热,同时避免辛辣、熬夜等助热因素;
- 血瘀证:以 “活血化瘀、调经通络” 为主,选用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蒲黄),逐步清除瘀血, 血行,同时配合情绪疏导,避免肝气郁结加重血瘀;
- 气虚证:以 “益气健脾、固冲止血” 为主,选用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或 “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增强脾的统血功能,同时建议患者规律饮食、避免劳累;
- 肾虚证:肾气虚选用 “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五味子)补肾益气、固冲调经;肾阳虚选用 “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附子、肉桂、当归)温肾助阳、固冲止血;肾阴虚选用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滋补肾阴、填精益血,同时避免房劳过度、熬夜等伤肾行为。
- 中药周期疗法:模仿西医人工周期,结合月经周期的 “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月经期”,调整方药:
- 卵泡期(月经第 5-14 天):以 “补肾填精、促进卵泡发育” 为主,选用 “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为排卵做准备;
- 排卵期(月经第 14-16 天):加用 “活血化瘀” 药,如丹参、赤芍、川芎,促进卵子排出;
- 黄体期(月经第 17-28 天):以 “补肾温阳、促进黄体功能” 为主,选用 “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 内膜转化,避免经前出血;
- 月经期:若出血量多,可短期使用止血药,量少则停药,让经血自然排出。
- 生活方式调理:配合中药调理,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情绪波动,饮食上根据证型调整(如热证忌辛辣,寒证忌生冷,气虚证多吃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增强体质,减少复发。
- 中药周期疗法:模仿西医人工周期,结合月经周期的 “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月经期”,调整方药:
- 卵泡期(月经第 5-14 天):以 “补肾填精、促进卵泡发育” 为主,选用 “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为排卵做准备;
- 排卵期(月经第 14-16 天):加用 “活血化瘀” 药,如丹参、赤芍、川芎,促进卵子排出;
- 黄体期(月经第 17-28 天):以 “补肾温阳、促进黄体功能” 为主,选用 “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 内膜转化,避免经前出血;
- 月经期:若出血量多,可短期使用止血药,量少则停药,让经血自然排出。
- 生活方式调理:配合中药调理,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情绪波动,饮食上根据证型调整(如热证忌辛辣,寒证忌生冷,气虚证多吃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增强体质,减少复发。
- 针灸:常用穴位包括 “关元(任脉穴,调理冲任)、气海(补气固元)、三阴交(脾肝肾三经交会穴,健脾益肾、调经止血)、隐白(脾经井穴,健脾统血)、太冲(肝经原穴,疏肝理气)”,根据证型加减(如热证加 “曲池、血海” 清热,寒证加 “命门、腰阳关” 温阳),每次留针 20-30 分钟,每周 2-3 次;
- 艾灸:适用于气虚证、肾阳虚证,可艾灸 “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 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温阳补气、固摄冲任,每次艾灸 15-20 分钟,避免烫伤皮肤,阴虚火旺者禁用。
- 食疗方:根据证型选择,如气虚证可食用 “黄芪乌鸡汤”(黄芪 30g、乌鸡 1 只、红枣 5 枚)补气养血;血热证可食用 “生地藕节粥”(生地 15g、藕节 10g、大米 50g)清热止血;肾虚证可食用 “枸杞山药粥”(枸杞 15g、山药 30g、大米 50g)补肾健脾,需长期坚持,避免短期见效;
-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是功血的重要诱因,可通过冥想、听音乐、太极拳等方式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中医情志疏导(如 “移情易性法”),避免肝气郁结化火或思虑过度伤脾,影响治疗效果。
- 标本兼治:不仅能快速止血(治标),还能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治本),恢复月经周期,减少复发,尤其适合青春期、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血栓风险);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体质、证型制定方案,如同样是功血,实热证用清热药,气虚证用补气药,避免 “一刀切” 治疗;
- 全身症状:在治疗出血的同时,能 伴随症状(如乏力、潮热、失眠),提升整体体质,如气虚证患者止血后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也会同步缓解。
- 不可替代紧急西医治疗:若出现 “暴崩下血、头晕休克”(重度贫血),需先通过西医输血、激素止血,待病情稳定后再配合中医调理,避免单纯中医治疗延误抢救;
- 辨证 是关键:避免自行服用 “止血中药”(如三七、阿胶),若为血瘀证单纯止血,可能导致瘀血内留,加重出血;需在 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定期复诊调整方药;
- 坚持疗程治疗:功血的中医调理需 1-3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可止血后立即停药,需完成 “调周期” 阶段,预防复发;
- 结合西医检查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 “功血”)在中医范畴中属于 “崩漏”,其中 “崩” 指 “暴崩下血,量多如涌”(对应西医无排卵型功血的急性大量出血),“漏” 指 “淋漓不断,量少如漏”(对应经期延长、经后淋漓不尽),二者可相互转化(如崩久不止转为漏,漏下日久突发为崩)。中医认为功血的核心病机是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病位在子宫与冲任二脉,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需遵循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通过辨证分型调理脏腑、修复冲任,达到止血与恢复周期的目的。以下从 “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思路、特色疗法” 四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核心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为纲,脏腑失调为目
中医认为,正常月经的形成依赖 “肾 - 天癸 - 冲任 - 子宫” 轴的协调运行,若该轴功能紊乱,导致冲任二脉失去对经血的制约,便会引发崩漏。具体病因可归纳为 “血热、血瘀、气虚、肾虚” 四大类,多为复合因素致病(如气虚兼血瘀、血热兼肾虚):
1. 血热:最常见病因之一,分实热与虚热
特点:出血多为鲜红色、质稠,伴随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常见于青春期功血或情绪波动大者。
特点:出血多为淡红色、质稀,伴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常见于围绝经期功血或体质阴虚者。
2. 血瘀:血行不畅,瘀阻冲任
特点:出血色紫暗、有血块,伴随下腹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常见于有宫腔操作史(如人流)或长期情绪压抑者。
3. 气虚:脾不统血,冲任不固
特点:出血色淡红、质稀,伴随乏力气短、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常见于育龄期女性或体质虚弱者,尤其易在劳累后加重。
4. 肾虚:肾失封藏,冲任失养
肾为 “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生血,且肾主封藏,能制约经血。肾虚分为 “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均会影响冲任功能:
特点:出血无规律(如闭经后突发崩漏),伴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淡苔薄、脉沉细,常见于青春期或围绝经期功血。
特点:出血色淡暗、质稀,伴随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手足不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或长期处于寒冷环境者。
特点:除崩漏外,伴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潮热盗汗、月经量少(或崩漏交替)、舌红少苔、脉细数,常见于长期压力大或更年期女性。
二、辨证分型:四诊合参,精准定位病机
中医治疗功血的核心是 “辨证论治”,需结合患者的出血特点(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苔脉象,以及年龄、病史(如是否有流产史、劳累史),将崩漏分为以下常见证型,避免 “一方通治”:
证型
|
出血特点
|
伴随症状
|
舌象
|
脉象
|
高发人群
|
实热证
|
量多如涌、色鲜红、质稠
|
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
舌红、苔黄
|
滑数
|
青春期、情绪易激动者
|
虚热证
|
量少淋漓、色淡红、质稀
|
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
舌红、少苔
|
细数
|
围绝经期、体质阴虚者
|
血瘀证
|
量时多时少、色紫暗、有块
|
下腹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块排出后痛减
|
舌紫暗、有瘀斑
|
涩或弦涩
|
有宫腔操作史、情绪压抑者
|
气虚证
|
量多或淋漓、色淡红、质稀
|
乏力气短、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
舌淡、苔白
|
细弱
|
育龄期、长期劳累者
|
肾气虚证
|
量无规律、色淡、质稀
|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精神不振
|
舌淡、苔薄
|
沉细
|
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
|
肾阳虚证
|
量多或淋漓、色淡暗、质稀
|
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手足不温、白带清稀
|
舌淡胖、苔白滑
|
沉迟
|
围绝经期、长期受寒者
|
三、治疗思路:急则止血防脱,缓则调补脏腑
中医治疗功血遵循 “三法三阶段” 原则,根据病情紧急程度与病程阶段,灵活调整治疗重点,既避免急性出血导致贫血,又从根本上修复脏腑功能,预防复发:
1. 第一阶段:急则治其标 —— 止血防脱(适用于急性大量出血,即 “崩”)
当出现 “暴崩下血、量多如涌”,伴随头晕心慌、面色苍白(贫血症状)时,需优先止血,防止气血耗竭(中医称 “气随血脱”),常用方法包括:
2. 第二阶段:缓则治其本 —— 调补脏腑(适用于出血减少或淋漓不尽,即 “漏”)
止血后需通过调理肝、脾、肾三脏,修复冲任功能,避免出血复发,此阶段需根据辨证分型制定方案,疗程通常为 1-3 个月:
3. 第三阶段:复旧调理 —— 恢复周期,预防复发(适用于出血停止后)
功血止血后,需进一步调整月经周期,尤其对青春期、育龄期女性,需通过调理 “肾 - 天癸 - 冲任 - 子宫” 轴,恢复自主排卵与规律月经,常用方法:
4. 第三阶段:复旧调理 —— 恢复周期,预防复发(适用于出血停止后)
功血止血后,需进一步调整月经周期,尤其对青春期、育龄期女性,需通过调理 “肾 - 天癸 - 冲任 - 子宫” 轴,恢复自主排卵与规律月经,常用方法:
四、中医特色疗法:多手段协同,提升疗效
除中药外,中医还有多种非药物疗法,可辅助治疗功血,尤其适用于不耐受中药或希望减少药物依赖的患者:
1. 针灸与艾灸:调节经络气血,固摄冲任
2. 中药灌肠:适用于血瘀证或合并盆腔炎症者
对血瘀证功血(如出血伴随下腹痛、有血块),或合并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可采用中药灌肠疗法,将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蒲公英)煎剂(100-150ml)冷却至 38-40℃,通过灌肠管注入直肠,药物经直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于盆腔, 血瘀状态,同时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每日 1 次,10-15 天为 1 疗程。
3. 食疗与情志调理:辅助治疗,预防复发
五、中医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1. 优势:整体调理,减少副作用
2. 注意事项:避免误区,规范治疗
上一篇:
反复阴道出血的长期健康影响
下一篇:
妇科子宫肌瘤是什么?症状表现与成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