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炎症
子宫肌瘤常见类型有哪些?妇科医生为你说明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9/18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黏膜下肌瘤优先选择 “宫腔镜微创手术”(从宫腔内切除,创伤小);
- 浆膜下肌瘤若发生蒂扭转,需 “腹腔镜急诊手术”;
- 多发性肌瘤若以肌壁间为主,且无明显症状,可选择 “定期观察” 或 “药物控制”;
- 宫颈肌瘤或阔韧带肌瘤,因位置特殊,可能需要 “开腹手术” 或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
作为妇科临床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分型并非单一维度。从临床诊疗角度来看,肌瘤生长在子宫的不同位置,不仅会影响其症状表现,还会直接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接下来,我将以妇科医生的 视角,结合临床案例,为大家详细解析子宫肌瘤的常见类型、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按生长位置分类:临床最核心的分型方式
子宫的结构可简单分为 “子宫体” 和 “子宫颈” 两部分,而子宫体内部又包含 “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层” 和 “子宫浆膜层”(外层)。肌瘤在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生长,会形成不同类型,这也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最常用的分类标准。
(一)肌壁间肌瘤:最常见,占比超 60%
肌壁间肌瘤是所有类型中发病率 的,指肌瘤完全生长在子宫肌层内部,周围被子宫肌肉组织包裹,如同 “长在子宫墙壁里的结节”。
这类肌瘤早期通常体积较小,且因被肌层包裹,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超声检查偶然发现。但随着肌瘤逐渐增大,可能会向子宫腔内或子宫外 “突出”:若向宫腔内突出,会增加子宫内膜面积,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类似前面提到的月经异常症状);若向子宫外(浆膜层方向)突出,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引发腰酸、腹部坠胀感。
临床案例中,不少 30-40 岁的育龄女性,因 “月经量突然增多” 就诊,检查后发现是肌壁间肌瘤增大所致。这类肌瘤若体积较小(直径<5cm)且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若影响月经或出现压迫症状,则需进一步干预。
(二)浆膜下肌瘤:向外 “探头”,易被忽视
浆膜下肌瘤指肌瘤生长在子宫浆膜层表面(子宫最外层),肌瘤主体突出于子宫外,仅通过一根或多根 “蒂” 与子宫相连,如同 “子宫外面挂着的小疙瘩”。
由于肌瘤主要向腹腔内生长,不直接影响子宫内膜和宫腔环境,因此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甚至肌瘤长到较大体积(如直径 8-10cm)时,才因 “腹部摸到硬块” 或 “压迫膀胱导致尿频” 就诊。但需注意:浆膜下肌瘤的 “蒂” 可能发生扭转 —— 当肌瘤蒂部较长时,剧烈运动、突然改变体位后,肌瘤可能发生旋转,导致蒂部血管受压、缺血,引发急性腹痛(类似 “急腹症” 表现),这种情况需紧急手术,否则可能导致肌瘤坏死。
临床中,浆膜下肌瘤因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建议女性定期做妇科超声,尤其是有肌瘤家族史的人群,避免因 “无症状” 而延误监测。
(三)黏膜下肌瘤:向宫腔 “扎根”,症状最明显
黏膜下肌瘤是指肌瘤生长在子宫黏膜层(子宫内膜下方),肌瘤主体向宫腔内突出,甚至完全脱出于子宫颈口外,如同 “长在子宫腔里的异物”。
这类肌瘤虽然占比不高(约 10%-15%),却是 “症状最突出” 的类型 —— 由于肌瘤直接占据宫腔空间、破坏子宫内膜,患者通常会出现明显的月经异常:月经量显著增多(可能比平时多 3-5 倍)、经期延长(超过 7-10 天)、非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长期下来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此外,黏膜下肌瘤会干扰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早期流产(临床中,部分 “不明原因不孕” 患者,检查后发现是黏膜下肌瘤所致)。
对于黏膜下肌瘤,即使体积较小(如直径 2-3cm),只要出现月经异常或影响生育,通常建议尽早治疗(如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避免长期贫血或生育问题。
(四)宫颈肌瘤:位置特殊,诊疗需谨慎
宫颈肌瘤指肌瘤生长在子宫颈部位(子宫下端与阴道连接的部分),而非子宫体。这类肌瘤占比极低(约 5%),但因位置特殊,诊疗难度相对较大。
子宫颈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输尿管,宫颈肌瘤生长时可能压迫这些结构:若压迫输尿管,可能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若压迫阴道,可能导致性生活疼痛或阴道分泌物增多。此外,宫颈肌瘤会改变子宫颈的形态和位置,可能影响妇科检查(如宫颈涂片取样困难),甚至在分娩时阻碍胎儿下降(导致难产)。
临床中,宫颈肌瘤的诊断需结合超声、MRI 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肌瘤与宫颈周围组织的关系;治疗时也需更谨慎,避免损伤输尿管、膀胱等邻近器官,因此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妇科团队进行诊疗。
二、特殊类型:数量、生长方式的 “变种”
除了按位置分类,临床中还有两类特殊情况,也属于肌瘤的常见 “亚型”,需要特别注意:
(一)多发性子宫肌瘤:“抱团生长”,需整体评估
多发性子宫肌瘤指子宫内同时存在2 个及以上不同类型的肌瘤(如同时有肌壁间肌瘤 + 浆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 + 黏膜下肌瘤),这类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约占肌瘤患者的 50%)。
对于多发性肌瘤,诊疗的核心是 “整体评估”—— 并非所有肌瘤都需要治疗,而是根据 “ 肌瘤的大小、症状最明显的肌瘤类型、患者年龄、生育需求” 综合判断:若肌瘤均较小、无症状,且患者接近绝经期(绝经后肌瘤会萎缩),可定期观察;若其中有黏膜下肌瘤导致月经异常,或较大的肌壁间 / 浆膜下肌瘤引发压迫症状,则优先处理 “症状性肌瘤”,而非盲目切除所有肌瘤。
(二)阔韧带肌瘤:“躲” 在韧带间,易误诊
阔韧带肌瘤是浆膜下肌瘤的一种特殊情况 —— 肌瘤生长在子宫阔韧带内(子宫两侧的结缔组织韧带),肌瘤逐渐向阔韧带内生长,远离子宫本体,甚至与子宫的连接不明显。
这类肌瘤因位置隐蔽,早期超声检查可能难以明确其来源(易与 “卵巢肿瘤” 混淆),需通过增强 MRI 或 CT 进一步鉴别。此外,阔韧带肌瘤生长过程中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积水)或血管(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因此一旦确诊,即使无症状,也需密切监测,若肌瘤增大或出现压迫迹象,建议及时手术。
三、分型的意义:为治疗方案 “指路”
很多患者会问:“知道肌瘤类型有什么用?” 其实,肌瘤的类型直接决定了治疗方式的选择 —— 比如:
因此,明确肌瘤类型,是医生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基础,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疗逻辑,避免盲目焦虑或忽视病情。
最后提醒:子宫肌瘤的类型并非 “一成不变”—— 部分肌壁间肌瘤可能逐渐向浆膜层或黏膜层突出,转化为其他类型。建议女性每年进行 1 次妇科超声检查,尤其是 30 岁以上育龄女性,做到 “早发现、早分型、早管理”,让肌瘤的影响降到 。
上一篇:
妇科子宫肌瘤是什么?症状表现与成因解析
下一篇:
妇科子宫肌瘤如何诊断?常用检查方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