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风险评估与孕期管理要点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26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前置胎盘: 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
-
胎盘植入性疾病(PAS): 这是最危险的并发症。指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甚至穿透浆膜层。可导致产时、产后致命性大出血,常需要切除子宫。剖宫产史是PAS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
子宫破裂: 孕期或分娩过程中,子宫瘢痕处撕裂。虽然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
瘢痕妊娠(CSP): 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孕囊着床于剖宫产瘢痕处。早期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晚期极易发展为胎盘植入和大出血。
-
必须明确孕囊着床位置。
-
如果孕囊着床于子宫下段瘢痕处,即可诊断为“剖宫产瘢痕妊娠(CSP)”。
-
处理原则: 一旦确诊CSP,不建议继续妊娠。需在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药物、手术(如宫腔镜、腹腔镜)或介入等方式终止妊娠。
-
系统排畸B超(孕20-24周): 此时需重点关注胎盘位置与子宫瘢痕的关系。
-
若胎盘覆盖瘢痕,则诊断为“前置胎盘状态伴胎盘植入可能”。
-
-
胎盘植入的超声筛查(建议在孕28-30周):
-
对于胎盘覆盖或接近瘢痕的孕妇,需进行专门的胎盘超声评估。
-
超声软指标: 包括胎盘内多个无回声区(“瑞士奶酪”征)、胎盘后间隙消失、膀胱线中断等,提示胎盘植入可能。
-
-
核磁共振(MRI)检查: 当超声提示可疑植入,或为后壁胎盘超声评估困难时,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胎盘与子宫肌层及周围器官的关系,帮助评估植入深度。
-
监测瘢痕厚度(存在争议):
-
通过B超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但测量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没有统一的“安全临界值”。
-
目前认为,瘢痕处的均匀性比单纯的厚度数值更重要。更重要的是关注有无局部羊膜囊向外膨出等先兆子宫破裂的征象。
-
-
阴道试产(TOLAC)与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
-
并非所有瘢痕子宫都必须再次剖宫产。符合特定条件(如仅有一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胎儿大小适中、骨盆正常等)的孕妇,在充分知情同意并具备紧急剖宫产条件下,可以尝试TOLAC,成功率达60%-80%。
-
-
再次剖宫产(ERCS):
-
对于有胎盘植入、两次及以上剖宫产史、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建议计划性剖宫产。
-
分娩时机:
-
无并发症的瘢痕子宫:可计划在孕39周左右。
-
高度怀疑胎盘植入:多学科团队会诊后,常计划在孕34-37周之间终止妊娠。
-
-
导语: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和“二孩”、“三孩”政策的放开,有剖宫产史或其他子宫手术史(统称“瘢痕子宫”)的女性再次妊娠的情况日益普遍。瘢痕子宫妊娠属于高危妊娠范畴,其孕期管理与普通妊娠有所不同。了解其中的风险并掌握规范的监测要点,是保护母婴安全的关键。
一、认识瘢痕子宫
瘢痕子宫主要指因既往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畸形矫正术等,在子宫壁上留下疤痕的子宫。其中,剖宫产术后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潜在风险
三、孕早期:排除瘢痕妊娠是关键
首次B超(停经6-8周)的至关重要任务:
四、孕中晚期:严密监测胎盘与瘢痕情况
五、分娩方式的选择与时机
结语: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需要比初次妊娠更多的警惕和更精细的管理。从早孕期的着床位置确认,到中晚期的胎盘评估,再到最终分娩方式的审慎决策,每一步都离不开严密的医学监护。选择有经验的医院和医生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是平安度过孕产期的 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