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与系统评估流程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25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导语: 经历一次自然流产是许多女性可能遇到的情况,但当不幸接连发生(通常指≥2次)时,便构成了“复发性流产”。这给渴望生育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复发性流产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系统梳理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并详解医学上的评估流程,为备孕之路指引方向。
一、什么是复发性流产?
目前国内通常将与同一配偶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妊娠丢失定义为复发性流产(RPL)。它强调了对连续发生事件的重视,旨在启动积极的病因筛查。流产多发生于孕早期。
二、复发性流产的潜在“元凶”
原因复杂,约50%的患者经过系统检查仍无法明确原因,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已知原因主要包括:
1. 胚胎染色体异常——早期流产的首要原因
约50%-60%的早期流产是由于胚胎自身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致,这是人类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机制。随着流产次数和女性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上升。
2. 母体内分泌因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 无论是甲亢还是甲减,均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及内环境稳定。
高泌乳素血症: 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干扰排卵和黄体功能。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等代谢紊乱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卵子质量。
黄体功能不全: 排卵后黄体分泌孕酮不足,难以维持早期妊娠。
3. 母殖道解剖结构异常
子宫畸形: 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宫腔形态异常不利于胚胎着床和生长。
宫腔粘连: 多见于多次刮宫术后,内膜基底层受损,宫腔容积减小。
子宫肌瘤: 特别是凸向宫腔的粘膜下肌瘤,改变了着床环境。
宫颈机能不全: 导致孕中期无痛性宫颈扩张而流产。
4. 免疫学因素(较为复杂)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抗磷脂综合征(APS),体内产生抗磷脂抗体,导致胎盘血栓形成,是先进有明确治疗方案的免疫因素。其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影响妊娠。
同种免疫紊乱: 母体对胚胎(半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免疫耐受异常,过于排斥导致流产。
5. 血栓前状态
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系统功能紊乱,血液呈高凝趋势,易形成微血栓,影响胎盘血供。
6. 感染因素
某些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可能与偶发流产有关,但与RPL的明确关联性尚有争议。
三、复发性流产的系统评估流程
当怀疑RPL时,医生会像“侦探”一样,进行系统性的排查:
详细问诊与病史采集: 包括每次流产的孕周、有无胎心、流产物是否送检染色体等。
夫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排除因父母一方染色体平衡易位等结构异常导致的胚胎异常。
流产物染色体检查: 再次流产后,极力建议将流产物送检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明确本次流产是否由胚胎染色体异常引起。
内分泌检查: 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泌乳素等。
生殖道结构评估:
阴道超声: 初步筛查。
宫腔镜检查: 诊断宫腔内病变的金标准,可直观看到息肉、粘连、纵隔等。
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或三维超声: 有助于评估子宫形态。
免疫及血栓前状态相关检查:
抗磷脂抗体谱(包括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等)。
其他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
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等。
四、心理支持与后续备孕建议
经历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寻求心理支持至关重要。在明确病因后,医生会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免疫抑制、抗凝、宫腔镜手术、辅助生殖技术结合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等)。即使原因不明,通过经验性治疗和严密监测,许多夫妇也能最终成功抱婴。
结语: 复发性流产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但现代医学已能为其勾勒出清晰的排查路径。积极与生殖医学专家合作,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是找到问题 、开启成功妊娠之门的关键第一步。
下一篇:
全面解析妇科超声检查:时机、项目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