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痛的多重面孔:探寻背后的隐匿病因
-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2025/11/25 编辑:合肥长庚医院
- 点击免费咨询
-
导语: 下腹部、盆骨周围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6个月的疼痛,被称为慢性盆腔痛(CPP)。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复杂的症状群,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其病因隐匿、涉及学科广泛,诊断和治疗常常是一个挑战。本文将揭开慢性盆腔痛的多重面孔,系统梳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病因。
一、慢性盆腔痛的复杂性
慢性盆腔痛的特点在于:
持续性或间歇性: 疼痛可能一直存在,也可能时好时坏。
性质多样: 可为钝痛、锐痛、坠胀痛、烧灼痛或痉挛痛。
病因交织: 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妇科因素、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精神因素。
二、探寻病因:从妇科到全身
1. 妇科相关病因(最为常见)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 尤其是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是导致CPP的首要妇科原因。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进行性加重,可伴有性交痛、排便痛。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PID): 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转为慢性,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引起长期下腹坠痛、劳累后加重。
盆腔粘连: 由于手术、感染或内异症导致,脏器间的粘连带在身体活动时受到牵拉而引起疼痛。
盆腔淤血综合征: 由于卵巢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盆腔静脉曲张、血液淤滞,引起下腹坠痛、腰骶部疼痛,久站后加重,平卧后减轻。
残留卵巢综合征: 子宫切除术后,若残留的卵巢发生囊肿或粘连,可引起持续性疼痛。
子宫腺肌症: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典型表现,但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盆腔痛。
2. 泌尿系统病因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 一种非感染性的膀胱壁慢性炎症,典型症状为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排尿后缓解,伴有尿频、尿急。
3. 消化系统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IBS): 非常常见,表现为腹痛、腹胀,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
慢性便秘。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4. 肌肉骨骼系统病因
盆底肌筋膜疼痛: 盆底肌肉群因创伤、分娩或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紧张、痉挛,形成“触发点”,产生牵涉痛。这是CPP中极易被忽视又非常常见的原因。
腹壁触发点疼痛。
骨骼问题: 如骶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5. 神经精神因素
周围神经卡压或损伤: 如手术后腹壁切口神经痛。
中枢敏化: 长期疼痛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的 processing 发生改变,对疼痛更敏感。
心理因素: 抑郁、焦虑、创伤史(如性虐待)与CPP密切相关,既可成为原因,也可能是结果。
三、慢性盆腔痛的诊断思路:多学科协作
面对CPP患者,医生需要像“侦探”一样,进行详细的问诊和系统排查:
详尽病史采集: 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与月经/排尿/排便/性生活/体位的关系。
疼痛图谱: 让患者在图上标出疼痛范围。
系统性体检: 包括妇科检查(评估子宫附件压痛、盆底肌肉压痛点)、腹部触诊、骨骼肌肉评估。
针对性辅助检查: 如B超、MRI、膀胱镜、结肠镜等,以排除或确认相关系统疾病。
多学科会诊: 可能需要妇科、疼痛科、消化科、泌尿科、康复理疗科及心理医生的共同参与。
四、治疗策略:综合性、个体化
治疗CPP需多管齐下,目标是缓解疼痛、 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使用激素(如内异症)、抗生素(如慢性炎症)、调节胃肠/膀胱功能的药物,以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调节类药物(如加巴喷丁)等。
物理治疗与康复: 盆底物理治疗是处理肌筋膜疼痛的核心手段,包括手法放松、生物反馈、电刺激等。
心理干预与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管理疼痛、 情绪。
神经阻滞与微创介入治疗: 如触发点注射、骶神经调节等。
手术治疗: 如腹腔镜探查粘连松解、内异症病灶切除、子宫神经切断术等,需严格掌握指征。
结语: 慢性盆腔痛是一个需要被“听见”和“理解”的复杂问题。它提醒我们,疼痛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系统的问题。通过系统性的排查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疼痛能够得到 控制,重获正常的生活。
上一篇:
全面解析妇科超声检查:时机、项目与意义
下一篇:
备孕必读:孕前检查项目详解与时机选择






